
艾思科蓝公众号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主办丨全国重点实验室及市科协大力支持
IEEE 出版且提供技术支持丨快至提交出版后2-4个月稳定检索
2025年空天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国际学术会议(AIPIP 2025)
202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erospace Information Perception and Intelligent Processing
会议收录/研讨主题:航空航天、空天信息的感知技术、数据处理算法、智能决策支持、人工智能应用等 |
会议新闻速递:
AIPIP 2025已于3月24日成功申请到IEEE出版,见刊检索有保障!
本次大会设置评优评奖环节,欢迎参会者踊跃报名!(详情请查看下方“参会方式”板块)
会议已获得“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和“辽宁省通信学会”推荐和支持!
多位IEEE Fellow、国家杰青、高层次青年人才与会报告,欢迎参会交流
![]() | 2025年空天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国际学术会议(AIPIP 2025)为了弘扬大会精神,拓宽研究思路,了解学术发展趋势,促进学术成果交流,同时鼓励优秀青年学者踊跃参与,会议将设置“优秀论文”、“优秀青年学者报告” 、“优秀海报”选评环节。
评选规则详情请点击下方文件查看: |
最终截稿时间:2025年10月10日23:59分 【早投稿,早录用,早递交出版准备】 大会时间:2025年10月17-19日 大会地点:中国-沈阳 会议官网:www.ic-aipip.com 接受/拒稿通知:投稿后3-7个工作日左右 检索:IEEE Xplore、EI Compendex,Scopus 【三大数据库均实现稳定快速检索!】 |
最终所录用的论文将被递交IEEE (ISBN: 979-8-3315-9508-1),见刊后由出版社整理提交IEEE Xplore、EI Compendex、Scopus检索,目前该会议检索十分稳定!
大会负责秘书:潘老师【微信号:18922107265】 |
本会议已上线“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官方公众号! | 会议得到了“辽宁省通信学会”认可支持! |
2025年空天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25年10月17-19日在中国-沈阳举办。本次会议旨在汇聚全球在空天信息技术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探索和分享最前沿的技术进展与应用创新。会议将围绕空天信息感知、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主题,设立大会主旨演讲、青年学者报告和海报展示等活动,促进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空天信息的感知、处理与应用已成为各国重视的战略性领域。无人机、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空天科技的进步,也为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次会议将围绕航空航天、空天信息的感知技术、数据处理算法、智能决策支持、人工智能应用等主题,邀请知名专家进行主题演讲,同时提供与会者展示最新研究成果的机会。
在这次盛会上,参会者将有机会聆听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报告,参与热烈的讨论,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应用案例。我们欢迎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部门的代表参与,共同推进空天信息领域的发展与创新。期待与您在2025年的盛会上相聚,共创未来!
主办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承办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磁信息控制与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
电磁环境效应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空天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
协办单位:AEIC学术交流中心
支持单位: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辽宁省通信学会、辽宁省航宇学会
技术支持:IEEE、IEEE Comsoc
大会主席 | |||
张伟 教授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IEEE Fellow、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
谷延锋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国家杰青、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入选者 |
张在琛 教授 东南大学 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 |
李玉峰 教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院长 |
TPC主席 | |||
贾敏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科工院基础创新处副处长 |
沈连丰 教授 东南大学 国家973计划咨询专家 |
王尔申 教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省优秀教师 | |
出版主席 | |||
崔昌 教授 韩国嘉泉大学 |
苏新 教授 河海大学 |
蓝晓宇 教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屈乐乐 教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组织委员会主席 | |||
王宇鹏 教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王志鹏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林鹏 副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
宣传主席 | |||
郭英翱 高级工程师 辽宁省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
张立武 正高级工程师 辽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江秀红 教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南敬昌 教授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技术委员会成员(部分) | 组织委员会成员(部分) | ||
王洪玉 教授,大连理工大学 雷为民 教授,东北大学 申 斌 教授,重庆邮电大学 孟光磊 教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周 帆 教授,沈阳理工大学 邹 愚 正高级工程师,辽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燕 锋 副教授,东南大学 别玉霞 副教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马 爽 副教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张丽丽 副教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许 鹏 副教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刘 雷 副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杜剑波 副教授,西安邮电大学 张文杰 工程师,电磁环境效应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孙红鹏 研究员,电磁信息控制与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 张 涛 高级工程师,电磁环境效应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 刘振宇 教授,沈阳工业大学 王庆辉 教授,沈阳化工大学 王 焱 高级工程师,电磁信息控制与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 王传云 副教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刘永军 讲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梁明珅 讲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赵 亮 讲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王 宇 讲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刘彦娟 讲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洪学宝 讲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田 野 讲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大会报告嘉宾 | |
| 张伟 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张教授是IEEE Fellow和IET Fellow,担任《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主编,并同时担任IEEE无线通信技术委员会主席。张教授的研究领域涵盖空间信息网络、毫米波通信及大规模MIMO技术。目前,他还担任《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的主编,以及《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的领域主编。此外,张教授在IEEE通信学会中担任无线通信技术委员会主席、亚太区委员会副主任,并为通信学会理事会的成员。 汇报题目:AI赋能低空经济:无线电地图技术 |
王勇 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优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近年在雷达信号处理领域,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共发表学术论文170篇,论文总他引次数1200余次。其中SCI检索100篇,SCI他引600余次;EI检索29篇,同时受理和授权专利40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哈尔滨工业大学基础研究杰出人才跃升培育计划,哈尔滨工业大学基础研究杰出人才培育计划III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培育计划)项目,以及985三期青年学者基础科研能力建设项目1项。承担国家部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011年度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等基金项目20项。 | |
![]() | 张在琛 教授,东南大学
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教育部电子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前沿科学中心主任,紫金山实验室兼聘教授。2004年加入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历任学院副院长、执行院长等,现任学院党委书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长期从事移动通信基础和前沿理论技术研究,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主要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35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00余件。牵头获2022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获2022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任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常务委员、华为-东南大学通信技术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IEEE通信学会南京分会主席等。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6G移动信息通信系统、光移动通信技术、工业物联网和量子信息技术。 汇报题目:6G光移动通信 |
![]() | 吴琦 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磁兼容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某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天线与电磁兼容领域研究。2009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同年加入北航任教。2011年至2012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2014年至2016年任德国汉堡工业大学(TUHH)客座教授。吴琦博士已经发表60余篇SCI检索期刊论文,出版学术专著2部,授权美国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吴琦曾获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全国百篇提名,德国洪堡学者,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奖励。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大赛全国银奖、北京市一等奖(3项)、冯如杯特等奖,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学位论文奖,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10多位同学荣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航青年五四奖章等。 |
![]() | 贾敏 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
贾敏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黑龙江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哈工大第五批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空天地立体网络的智能认知通信,主要包括立体网络的智能组网与通信、频率共用理论与方法。已发表SCI/EI检索论文等共计100余篇,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56项。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基础创新处 副处长、IEEE ComSoc TCGCC副主席、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 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专委会委员等。 |
![]() | 祁峰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祁峰,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特聘核心研究员、博导、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高技术领域主题专家组专家、辽宁省太赫兹成像感知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射频超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太赫兹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光电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太赫兹生物物理学分会常委,研究方向包括微波、激光、雷达、声学。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系,硕士、博士就读于比利时鲁汶大学,2011-2014年先后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德国歌德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从事太赫兹研究,2015年回国在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创建太赫兹成像实验室,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高技术领域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多项。 |
特邀报告嘉宾 | |
![]() | 宋晓诗 副教授,东北大学
宋晓诗,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全国高校电子信息学科建设委员会常务委员,计算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辽宁省通信学会优秀通信科技工作者,“绽放杯”5G应用大赛评委,“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辽宁省赛区负责人,“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全国总决赛评委,东北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2008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英语强化)专业,2014年博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导师为尹长川教授和刘丹谱教授,硕士导师为彭木根教授和王文博教授。 近年来一直从事5G及B5G无线通信网络、无线数据缓存网络、D2D无线通信网络、认知无线网络、无线蜂窝网络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工作积累。 |
![]() | 屈乐乐 教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雷达信号处理与成像技术,包括探地雷达、穿墙雷达、生命信号检测雷达和无源雷达的系统设计和成像数据处理等。现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田纳西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才、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和沈阳市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市厅级项目4项,企业合作项目2项。目前在《IEEE TGRS》、《IEEE GRSL》等期刊上发表SCI期刊论文10余篇,EI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 6项。担任《IEEE TGRS》、《IEEE GRSL》、《IEEE JSTARS》和《IET RSN》等SCI期刊审稿人。荣获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导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优秀教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
![]() | 张路 博士,北京邮电大学 张路于2025年获得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2023-2024年期间,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Politecnico di Milano)进行了联合博士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网络优化、光网络生存性、机器学习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曾参与多个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发表期刊和会议论文30余篇(如Optics Express,OFC会议),拥有中国发明专利10项。曾担任IEEE TNSM等期刊审稿人和学术会议workshop主席。 汇报题目:面向星地一体化光网络的高可靠组网技术 |
(一)空天信息感知 | 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雷达探测技术、空天信息获取技术、对地观测技术、临近空间感知技术、空间态势感知技术等; |
(二)空天信息传输 | 空天通信、无人机通信、空天通导遥一体化技术、毫米波及太赫兹通信技术、语义通信技术、空中智能组网技术、智能资源分配技术、大规模仿生通信网络技术、抗干扰通信技术等; |
(三)空天信息智能处理 | 高光谱信息处理技术、微波成像技术、雷达成像技术、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多模态信号处理技术、空天信息压缩技术、导航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 |
(四)空天智能信息应用 | 电磁信息控制与效应、电磁兼容、飞行控制、任务规划、半实物联合仿真、可靠性分析、故障诊断、无人系统、卫星导航信息智能处理、多源组合导航增强、抗干扰/防欺骗导航技术、空天信息智慧+应用等; |
(五)空天信息产业融合 | 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深空探测、卫星应用、数字地球、新一代信息技术等。 |
包括但不限于以上主题,其他相关论文主题亦可投递。如您不明确,可以咨询大会秘书潘老师【微信号:18922107265】 |
本会议所有的投稿都必须经过2-3位组委会专家审稿,经过严格的审稿之后,最终所录用的论文将递交至IEEE (ISBN: 979-8-3315-9508-1),出版后提交至IEEE Xplore、EI Compendex、Scopus检索。
本会议已上线“IEEE官网”收录!!
投稿须知:
◆论文不得少于4页,文章需保持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或渠道正式发表。【推荐查重渠道:iThenticate】
◆会议论文模板下载→ 前往“会议资料”栏目下载。
◆会议仅接受全英稿件。只做报告不发表论文的作者只需提交摘要。如需翻译服务,请咨询会议负责老师。
◆◆ 咨询方式:系统填写【邀请码:P763】 >> 添加潘老师18922107265 >> 一站式跟进投稿、返修、参会等服务。
◆会议采用在线方式进行投稿,全程由艾思科蓝进行技术支持,投稿请点击以下图标
日期 | 时间 | 活动 |
2025年10月17日 | 14:00-17:00 | 报到注册 |
2025年10月18日 | 09:00-12:00 | 大会报告 |
12:00-14:00 | 午餐 | |
14:00-17:00 | 口头汇报 | |
17:30-19:00 | 晚餐 | |
2025年10月19日 | 09:00-18:00 | 学术考察(待定) |
*以上议程为暂定,具体以会前1周会议手册为准!
作者参会:一篇录用文章允许一名作者免费参会 (投稿后可免费参会)
1、口头演讲:全文/摘要投稿录用后,申请口头报告,时间为15分钟;
2、海报展示:全文/摘要投稿录用后,申请海报展示,A1尺寸,JPG格式;
3、听众参会:仅听众形式参会。
类型 | 费用 |
论文投稿(4页双栏) | 3800RMB/篇 |
超页费(第5页起算) | 400RMB/页 |
★仅参会不投稿(听众票/口头/海报参会) | 1500RMB/人 |
加购论文集 | 500元/本 |
注:①投稿作者免费参会+口头报告/海报展示
②团队投稿或参会,可享优惠!
**注:被录用且完成注册的论文,如需申请撤稿,将扣除30%的手续费;论文一旦上传到出版社,则不接受任何退款或撤稿申请。
大会负责人1:Summer Pan | 潘秘书 投稿/参会系统请填写邀请码:P763 联系手机(微信同号):18922107265 (欢迎添加微信咨询,回复快)
| 大会负责人2:任秘书 投稿/参会系统请填写邀请码:R8453 联系手机(微信同号):17722266574 (欢迎添加微信咨询,回复快)
|
其他: